一年之岁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年,谷熟也”。农业生产时先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于是他们将庄稼收获的时间节点当作划分年度时间的标记。一般认为,原始丰收祭祀就是过年最早的起源。
汉代以前,岁首之月并不是确定的,直到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中国传统阴阳合历的系统就此确认。两千年以来,一直以正月初一为新年。
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岁终大祭的记载。民间也十分注重新年祭祀,在传统民间信仰观念里,新旧时间交替之际,充满恐惧不安,尤其需要采取措施来驱邪除祟,迎新纳吉。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等节俗的起源,就与此有关。
春节就是这样一个人神共处的神圣时空,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除夕之夜:“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过年就会有一个大烦恼
要怎么送祝福呢?
无可奈何只能求助群发

过年要怎样向友人送上祝福呢?
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曾对拜年做有解释:“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 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换上新衣,走 家串户,先拜本家本族长辈,次拜外亲,再拜朋友邻里,按关系亲疏依次相拜。于是满街是“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的拜年盛景。
春节拜年活动虽然可以笼络感情,但太过频繁,可能也是烦心事。对那些地位更高、交游更广泛的社会名流来说,节日期间的应酬往来无疑要更费心力。
大概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除了亲自登门拜年,还采用投递名帖的方式传达祝福,即将祝福语写在自己的名帖上,让仆人代为投送。这种飞帖拜年的方式一直延续到近代,上海竹枝词中还有“帖飞贺岁满城红,沪市蓝呢桥雇空”的说法。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群发了吧。
摄影/Panda
火树银花,灯火如昼
北宋时,每至灯节,皇帝便会登临宣德门楼。宋仁宗曾言:“朕非游观,与民同乐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描绘了他曾目睹的盛况:御街两廊,有各色表演的伎人, 诸如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皆各显神通,“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不少小商贩吆喝卖手工艺品:用乌金纸裁成再施以彩绘的夜蛾、蜂儿,绢绸扎制的花儿如玉梅、雪柳、菩提叶,当然也少不了卖小吃的,像鹌鹑骨饳儿、乳糖圆子、橙沙团子、白肠、水晶鲙、旋炒栗子等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狂欢之夜,灯火为媒。灯,无疑是这场狂欢中最重要的道具。 汴京皇城宣德门楼前扎起的彩色灯山,灯山可以用辘轳绞水到尖高处,贮存在水柜里,“逐时放下,如瀑布状”。灯山左右门还有干草扎缚的游龙,密密麻麻安插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供图/图虫创意
这日的游人也与往日不同——人们大多精心打扮,男的“窣地长背子,宽口绔,侧面丝鞋,吴绫袜,绡金裹肚,妆着神仙”,女的则“戴軃肩冠儿,插禁苑瑶花”。
古代中国民众的作息是非常规律的。大约自周代便设有专掌夜禁的“司寤氏”,除城市生活高度繁荣的两宋以外,中国历代几乎皆循宵禁之制,强制禁绝一切夜间活动。由朝廷对民众生活作息进行统一管理,事实上是通过掌控时间,重新规划整个社会秩序。
而只有上元夜是古代中国人作息的例外。也只有在正月十五的夜晚才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景象。所谓的“铁锁开”,指的就是长安城里管理各坊的官员“坊正”,在上元节打开坊市的门锁,暂停宵禁,让游人可以彻夜“开市燃灯”。
一切日常生活的风俗礼教,各种男女之别、贵贱之分、雅俗之差,在上元夜狂欢里都似乎被颠覆,人人身在一片迷狂之中,徜徉在阶层、身份、角色、性别等社会界定似乎都失去意义的幻觉里。

秋
宜赏月,宜团圆
无论什么节日,内涵总是随着时间渐渐丰富起来的。中秋从单纯的赏月,到唐后期的团圆意义,再到宋朝的特色菜品与假期……两百年里,样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象征团圆的月饼,其实是400多年前,明朝人过中秋的创举。明代文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说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寒食节有祭祀上坟的传统。而二十四节气之一的
清明,最早其实只关乎农事,时间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这一天过后,万物生发,作物相继播种,因此是重要的农耕节点。
寒食一般在清明前一到两天,既与清明离得如此之近,玄宗朝以后,就渐渐合二为一,一起过了。放假的时间也从三天、四天,一直延长到六天。
这样一来,寒食清明便与中元节、十月一一起,渐成北方的三大“鬼节”。
祭祖怎么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生时怎样,死后依旧怎样,所以才有烧纸钱的习俗,即高翥诗中所写的“纸灰飞作白蝴蝶”。东汉蔡伦发明 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很贵,但厚葬的风俗更贵。厚葬要将钱财随着逝者埋入地下,用纸取代金属来制作冥币并焚化(也有用锡制冥币并埋葬的时候),能节约不少。
供图/FOTOE
为啥扫墓和踏青都在清明节啊

至
白昼最短的一天
实际上,冬至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很特殊的一天。西方人也过冬至,根据考古学证据,早在新石器时代,西方人已经发现了冬至。位于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就有两块巨石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而根据阴阳理论,冬至之后,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复苏,有一阳之意。所以,冬至被列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古人把冬至视为上天发布重要信号的大日子。而古代帝王号称“天子”,“天父”既然有迹象显露在先,那作为“天子”就更应当有所响应。于是,在“天人感应”这种朴素认识论的推导下,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与天互动,就水到渠成了。
冬至的节俗,也和过年没有太大区别。很多人也都听过“冬至大如年”这句老话,但到了冬至当天,却无非是北方人吃一顿饺子,南方人吃一碗汤圆,再无其他的节俗。曾经神圣且热闹的冬至,是如何走下神坛的呢?
古代帝王通过冬至祭天,不断向臣民宣示王权的正统性,冬至因而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节日。而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被推翻,隆重的祭天大典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冬至节的存在,彻底失去了政治基础。又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似乎冬至也跟着背了部分“黑锅”,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封建文化残余。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为表示与旧王朝、旧秩序、旧习俗分道扬镳,与世界接轨,决定在全国推行阳历。
这种行为在中国引发了激烈的新旧历之争,由于长时间阴阳历并行造成的错乱,冬至等部分传统节日逐渐被归并或是淡化。
吃粽子、划龙舟
你要有一只帅气的龙舟头!
龙舟头是龙舟最具特色的部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传统龙舟的龙头,多可拆装,造型也千奇百怪、各有特色,也不仅仅只有龙头而已。
比如,这样的:
摄影/郑冰峰
摄影/郑冰峰
摄影/郑冰峰
在福建漳州,划龙舟之前,先要去水仙尊王庙内祭神而告之,“水仙尊王”是包括屈原在内的五位水神的统称。龙舟竞渡结束后,当地人还会请来道长做“喷香”仪式,旨在净船,驱邪保平安。
摄影/黄水木
一年之岁首
在现存的昇平署档案中,八十九年里有六十四年记载了七夕节的戏曲承应(即艺人应宫廷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一定要上演的是祭祀献戏,剧目都以织女降福贯穿,而不演世俗爱情。
听老人说,这一天夜晚偷偷躲在瓜棚下、葡萄架旁,就能在夜深人静时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你会变得心灵手巧,所祈祷之事一切顺遂。可见七夕,并非因为爱情而诞生,也并非依靠爱情而流传。它更多是一个女性表达愿望和展示才能的日子。甚至,七夕都不仅仅是“女节”,某种意义上,它也是男人的节日。
民间传说,七月初七那天是魁星爷的生日,因此还有个“魁星节”。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所以也称“魁首”,他掌管考生命运,左右文人的仕途。就在女子们忙着祭拜织女星时,读书人也要郑重地祭拜魁星,祈求它恩赐才华,保佑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