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小丑》可谓是最为耀眼的参赛选手。
顺利捧走金狮奖,创造了记录——《小丑》成为首部荣获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的漫改电影。
还有,主演杰昆·菲尼克斯的细腻演技收获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一度成为当选影帝的最大热门。
不过,令人诧异的是,颇具分量的沃皮尔杯(影帝、影后奖杯的名称)最终却是花落他家。
是谁,从杰昆·菲尼克斯手中抢走了影帝奖杯?
答案,在这部宝藏片里——
《马丁·伊登》
本片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穷小子马丁·伊登走进上流社会的奋斗历程。
评分不俗,豆瓣8.1。
马丁·伊登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水手。
某天,他在港口出手解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小伙。
为了致谢,小伙邀请马丁到家中做客。
到了他家,马丁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富二代。
第一次走进富人的豪宅,马丁这个穷小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而谨慎。
看见新奇的地球仪,要碰一碰。
看见好看的油画,要凑近仔细端详。
在这处富丽堂皇的居所里,马丁遇见了小伙的姐姐,伊琳娜,并对她一见钟情。
他被伊琳娜的美貌和优雅的谈吐所深深吸引。
伊琳娜虽然比马丁年长,但她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朴少女,从未尝过爱情的滋味。
初次见面,她的心弦便被马丁的粗犷和热情所拨动。
这次过后,马丁常常到小伙家里做客,为的就是能时常与伊琳娜见面、聊天。
两人的感情由是迅速升温。
不过,马丁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个穷小子与富家千金伊琳娜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所以,他下定决心靠努力来填平这条沟壑。
怎样做呢?
首先,当然是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马丁买了一批好书,每天在家埋头苦读。
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与生俱来的想像力使他对文学有极高的领悟力,他的文学水平突飞猛进。
工作闲暇之余,他还尝试动笔写诗。
在不断练习中,马丁感受到了创作的激情。
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为大胆的决定:当一名作家,带领世人观察这个世界。
伊琳娜对此很赞同,但她建议马丁还是先回到学校补充基础知识。
不过,马丁没能如伊琳娜所愿考上高中。
而此时的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文学,沉入了对文学的追求中。
恰好,他在杂志上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一些报纸有意向刊登年轻作家的小说,稿费丰厚。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动笔创作。
一动笔,马丁的灵感便如泉水一般潮涌而出,时常笔耕至深夜才停下来。
然而,努力并没有给他带来转机。
打击,倒是一个紧接一个。
伊琳娜多次劝说他不要浪费时间在写作上,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更实际。
因为他坚持写作,粗鲁的姐夫将他撵出家门。
还有,他寄出去的稿件被一次又一次地退回。
光是邮费,花了他的大量积蓄。
但是,马丁仍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文学梦。
他从姐夫家搬去乡下,一边工作挣钱糊口,一边继续创作。
稿件依旧不断被退回,积蓄也越来越少。
马丁的生活越来越拮据,有时,他甚至不得不饿着肚子创作。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善良的寡妇玛利亚。
玛利亚被马丁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时常以物资接济他。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糟糕的问题迎面而来。
伊琳娜的母亲想拆散这段阶级悬殊的爱情。
她邀请了许多青年才俊到家中做客,并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下羞辱了马丁一顿。
不过,这个如意算盘落空了。
面对羞辱,马丁用才华捍卫住了自己的尊严。
机缘巧合之下,他在宴会上结识了一位贵人——才华横溢的布里斯。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便成为了忘年之交。
布里斯是个媒体巨头。
但与其他富人不同,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专门报道社会主义者的新闻。
在布里斯的熏陶下,马丁开始对社会主义哲学有了了解,并将写作的目光聚焦于低下群体。
然而,伊琳娜却对马丁的写作风格颇有微辞。
太多死亡,太多痛苦了,你这样写拿不到一分钱的。
因为此事,两人爆发了第一次争吵。
然而,在此之后,幸运女神开始眷顾马丁。
他的小说首次刊登在杂志上,第一笔稿酬不期而至。
兴奋无比的他将自己的作品拿去给好友布里斯鉴赏。
布里斯赞叹他的作品就像迎面而来的一拳,直冲心脏的一击。
不过,他告诉马丁,他不应该为了爱情才去写作,应该为那些身居低层的蒙昧无知的穷苦人民写作。
布里斯还带他去社会主义者的集会。
在社会党人集会的会场,他鼓励马丁上去说几句。
马丁毫不怯场,一张嘴,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叩击人心。
场下的记者误把他当成社会主义者的领导人,大肆报道在报纸上。
这引发了轩然大波。
新闻一出,身为资本家的伊琳娜一家开始对马丁十分排斥。
而由于阶级观念的不同,再加上父母的授意,伊琳娜选择了分手。
而与此同时,知己好友布里斯突然自尽了。
遭遇爱情与知己的双重打击,他陷入无尽的伤悲中,对生活的也越来越沮丧。
不过,他的文学梦想终于实现了。
越来越多的杂志刊登了他的作品,他成了街知巷闻的大文豪。
出版商争相出版他的作品,名气和金钱滚滚而来,他如愿成了上流社会的一份子。
可是,没有了爱情和知己,马丁并没有感到任何快乐,只感到无尽的空虚与对生活的的绝望。
不久后,在母亲的怂恿下,伊琳娜登门恳求与他再续前情。
然而,马丁拒绝了。
他已然看穿了这虚伪的一切。
之后,他便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
当一战的枪炮声响起,他毫不犹豫地朝大海深处游去……..
马丁的人生注定要以悲剧结尾。
他天生就拥有一副不屈不挠的性格。
他也早就意识到与伊琳娜之间的巨大的阶级鸿沟。
但,他仍渴望用努力填平它。
不过,倔强的性格最终使他成了一位以笔为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看守文学废墟的殉道士。
这时,内心的崇高理想更加与虚伪的阶级爱情割裂开来。
可偏偏,他放不下这段爱情。
只能通过来最简单却又最极端的方式,来解放这悲情的一生。
整片看完,有一点铺子必须吹爆:男主的表演简直逆天了。
卢卡•马里内利的表演格外丰满,将男主前后判若两人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刚刚出场,他还是出身低微的穷水手,多少有点自卑。
但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内心永远热烈如炽。
伊琳娜说一位诗人的风格很大胆,他马上就接过话头自我调侃:“我也很大胆。”
收获成功后,他开始变得自信了。
目光如炬,意气风发。
面对蒙昧无知的社会党人,他一开口便博引旁征,有理有据地指出他们的认知错误。
遭遇变故打击后,他一副颓靡不振,意志消沉的模样。
朝气与活力全都消失了,他的脸上只剩下憔悴与黯淡。
厌世轻生的情绪萦绕心间,挥之不散。
凭借如此细腻、层次丰富的表演,卢卡•马里内利把马丁这个角色立住了。
精湛的表演也让他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力压杰昆·菲尼克斯,首度问鼎影帝。
还有,质感也是这部宝藏片的一大亮点。
在铺子看,《马丁·伊登》宛如一块映照出意大利老电影光彩的多棱镜。
16mm胶片的拍摄方式,颗粒感营造出旧影像的独特美感。
而片中穿插的巴赫古典乐也让整部电影弥漫着浪漫而迷人的古典气质。
两者结合所呈现出来的浪漫的古典美感,着实让人享受。
名著改编、评分亮眼、威尼斯影帝、浪漫的古典美感,这些元素一样不落。
按理说,这样的佳作应该是众所周知。
然而,瞅一眼,豆瓣标记人数居然还不足2000。
如此宝藏片,或许需要被更多的观众知道。
而铺子唯一能做,就是写下这篇推文。
让它的魅力,再多感染一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