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内容


时间,会为沉默的人争辩。
“听说你是世上最懂围棋的人,你能看出,棋盒里有几枚棋子吗?”
棋手笑了笑说:“黑子181枚,白子180枚,总共361枚。”
棋手的学生认为对方侮辱老师,便和他争吵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学生不忿道:“这明明是上门找茬,老师凭什么认错。”
棋手解释道:“既然你知道他是来无理取闹的,为什么还要理呢?如果不让他满意,争个三天三夜他也不会走,反而浪费了时间。”
只要自己是对的,面对那些无端指责,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明知无法战胜对方本质上的狭隘,进行争辩只会损耗精神。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争论。
而是话语不对等的尴尬抬杠,情绪上的升级,继而出言不逊。
话语不对等,指的是双方不在一个语境,也不在一个层次下交流。
他数落我给外国人涂脂抹粉,长他人志气,灭中国人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从他的话语中,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
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我依然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讨论问题,彼此南辕北辙,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
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也乱七八糟。
就对老子说:“听说你是个圣人,我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你,简直大失所望。看看你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粮食米粟,这是为富不仁的做法,我看你就和老鼠一样。”
老子看也没看士成绮,也没有说一句话,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多年后,士成绮学有所成,回想起自己的言行,羞愧万分,于是找老子道歉。
老子对他说:“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树,站在山脚的人,看到的是草。
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解释毫无意义。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错误的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刚刚落幕的《奇葩说》第六季,选手詹青云大放异彩,荣获“奇葩王”。
比赛中,詹青云的辩论以旁征博引、行云流水著称,知识文化底蕴深厚。
思考层次之高,让她总能勇敢说出正能量的社会呼声和平权论调。
“老奇葩”傅首尔评价她:“听青云辩论就像被风亲吻。”
“作为辩手,我们是这个舞台上的表达者,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我看来,这位90后知性女孩,没有和低层次的人较劲,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态度。
面对不同层次的人,没必要多说,别人听不懂,你也讲不清。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
当你到过更高的地方,看过更远的世界,自然无需理会闲杂的声音。
题主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不太理想的高中,同学大都懒散消极、无心向学。
每当自己认真学习,或是跟老师请教疑难,都会被人嘲笑讥讽,甚至是辱骂。
于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为融入不了班集体感到郁闷。
而花费这些,总要有所图:或是心情的愉悦,或是孤独感的消除,或是人际关系的扩展。
如果付出心力和时间却注定无所收获,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混在一起”?
我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先后混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里:
刚到美国,人生地不熟,机缘巧合之下进了一家度假酒店当经理。
他们混在一起只知道聊天打屁,关心工作中如何偷懒,买彩票能不能中大奖。
听说我外甥在家写作画画,他们建议“让她来端盘子啊,可以多挣点钱。”
和他们混在一起,既没有收获,又得不到愉悦,还得寻找话题来维持谈话。
后来,我考了K-12的教师资格证,在一所学费昂贵的特殊学校教书。
每天接触的是中学生和中学老师,即使有年龄、文化、经历的巨大差异,相处仍然十分融洽。
大家相互认可,彼此信任,和他们聊天让人愉快,有所裨益。
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学”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
答:你应该努力挣钱,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那里没有流氓。
世界那么大,圈子那么多,总有和你认知层次相同的人。
人和人交往,讲究臭味相投,这无关金钱多少,而关乎三观如何。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那就请远离那些低层次的圈子。
陈道明说过,自己一直偏爱独处,独处的时候,会坐在窗前弹钢琴,会反思自己的拍戏经历,也会安静地挥笔作画。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期间,总是独来独往,因为他干的事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在插科打诨,他在写小说,别人在恶作剧,他在写小说。
然而,白驹过隙,韩寒的很多同学,都被社会塑造成普通人,而喜欢独处的韩寒则成就了自己。
“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别人说两句就急着跳脚,要和人争论,多半是内心还不够笃定。
内心丰盈的人,能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